方大同城市画报专访

29 三月 2009 時間: 19:39:00

(城市画报/228期)

2月4号和方大同约在九龙的W Hotel做采访。《橙月》在去年12月19号发行前后,方大同就一直在台湾做宣传,直到春节,才回到香港。《城市画报》去年已经想做方大同的访问,不过方大同之前一张专辑《未来》,我听得并不熟悉。此事拖来拖去,一直到拖到去年11月底,我才给华纳打了电话,后来得知方大同基本都在台湾,于是要等到2月初才排上这篇采访。不过这么一拖,也有好处,一来《橙月》的音乐按照方大同的解释,就是非常旋律化的,而非追求musical上的感觉,所以我更喜欢《橙月》这张;二来如果1年前做这篇采访,方大同未必能上封面。

《橙月》是去年华语专辑里,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如果非要排个名次,可能仅次于许巍的《爱如少年》。《橙月》谈不上什么思想性的深度,但是首首歌好听,越听越好听。初听的时候我喜欢《Singalongsong》和《三人游》,再听下去,喜欢《小小虫》和《一百种表情》,还有隐藏曲目《Orange Moon》(陈奕迅《倒带人生》的demo版)。《一百种表情》的开头非常Motown,《小小虫》则让我想起Al Green那类快乐的歌曲,所以个人觉得方大同其实在专辑里借用了不少有趣的音乐元素,越听越有趣。

《橙月》是方大同对夕阳景象的比喻,巧的是,我们的采访也约在傍晚,从天亮聊到天黑。方大同讲起话来的表情很认真,好像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说起自己的音乐来,有时会得意的笑一笑,就好像他在解释自己如何设置一个巧妙的机关一样。

拍照用了40分钟,接着我和方大同聊了1小时左右,把我想到的问题都问得差不多了。后来他们说,不行得走了,下面还有个媒体采访,还在等着呢。我说行。等他们刚走,我发现忘了合影了,又去厕所把正在系皮带的方大同给抓了回来……

悲惨的事在后面。第二天早上,我说听听录音吧,结果发现用来录音的ipod打不开了……也就是说录音全都没了。我很抱歉的给华纳的人打了电话,心想这回死定了,糗大了。还好华纳的人和方大同脾气好,5号下午马上给我安排了在6号在华纳公司里再做一次访问。

华纳香港和我的公司在同一个大楼里(现在俺们公司已经搬家啦),之前有一次我还在电梯里撞到过薛凯琪。这样也方便。

6号见到方大同之后,我先和他抱歉,他说,没关系没关系,这种事有时可能发生。于是在接下来的大概30分钟内,我们都没办法,只能重复4号采访的问题和答案。5号晚上我已经把能回忆出的答案都写了下来,6号着重问了我不记得或不确定的内容。随后鉴于没有人催我,我就又用15分钟补充了一些新的问题。

之后的一个星期回北京休假1个多礼拜,以每天写两三段的速度,把这篇采访写了出来。过程虽然很sorry,但结果还算满意。

本来我以为是3月12号那期出版,不过又拖了一拖,变成3月28号出版,这段时间正好赶上方大同在内地宣传,倒也很应景。另外3月28号是某人生日,我也“借花献佛”一下。我对方大同开始感兴趣也是因为你,因为你喜欢Lovesong,因为你手机里的等候音乐就是这首歌,我在等你接电话时听这首歌的次数,可能比我在电脑里听这首歌的次数还多。

采访里主要问了方大同两方面音乐,他的音乐,和他的宗教(巴哈伊教),因为在我看来,这两样东西构成了方大同简单也不简单的生活。

方大同为人低调、和善、谨慎,他的信仰教给了他很多好的品行;他热爱音乐,并且沉浸其中。这些都是我喜欢他的原因。开始我和编辑开玩笑说,不如专访的名字叫《爱如处男》好了。不过我们当然不会这么做,对方大同开一个低俗的玩笑,让我觉得会自讨没趣。

最后不得不感谢一下靠谱的方大同和华纳香港,因为并不是每次发生糗事,都可以得到弥补的机会。

因为是封面的缘故,就不贴出来了,想看不想买或买不到杂志的,可以留email,可以在msn给我留言,可以在douban给我豆邮,可以去歌迷论坛看看有没有人把杂志扫描出来,总之方式很多,但最好还是买杂志……


0 評論

发表评论

無聲仿有聲 | Powered by Blogger | Entries (RSS) | Comments (RSS) | Designed by MB Web Design | XML Coded By Cahayabir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