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着婚纱去旅行【在路上】
这一路,
路过湿地
路过牦牛群,好牛都挡道。
路过牧牛人
路过放牧的小孩
路过羊群
路过车站洗头人
路过摩托客
同时,我也在这条水路的上方,坐在同样的摩托客后,淌过同样的水路,
一只手拍下他们,如同拍下自己。
路过九曲的景点值班人,尼果,坐着他的摩托在九曲踩点。当然,是有偿的。
路过唐克索克藏寺,喇嘛的妹妹,海豚在她的房间换上婚纱。
路过索克藏寺两个晒太阳的喇嘛。
路过小孩。他们爱我糖盒子里的糖块。
路过高原红。
路过酣睡的喇嘛。
随着山谷里一声枪响,我们结识了这两位从黑水来若尔盖支援戒严的警察朋友,枪法奇准,一会就看见他们拧着一只像土狗那样肥大的兔子过来。
晚上我们5个人吃饭喝酒,对谈精彩,我做了录音。都是好人。
第二天,他们送我们来拍清晨的唐克九曲。享受坐着警车观光的待遇。
路过老人。
路过眼睛。
路过达扎寺。这些不是买来吃的,是让你买来放生用的。
路过达扎寺。
路过小姑娘。
路过三轮车夫。
路过暮色九曲。
路过花湖。
路过骑马人。
路过司机。
路过真假新娘。
路过镜头。
清晨重新上路。
路过沉沉睡去的路人。
恋恋不舍地路过最后一眼牧场。
最后,把自己路过。
|
0
評論
|
我为什么写博客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写博客”。一开始我只觉得这是个人喜好问题,有的人以垂钓为乐,有的人痴迷棋牌,而另外有些人比如我,喜欢写字而已。我知道人们喜欢做的事情往往不见得一定是有益的事情,比如吸烟、赌博、滥交等等,所以也并不把自己写博客这件事儿当作一个“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反正,写就写了,有好处就有罢;坏处也有吧?但是懒的想究竟是什么。
大约两个月前,刘未鹏发了一篇《为什么你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写博客》,罗列了几个理由:
- 能够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 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 “教”是最好的“学”
- 讨论是绝佳的反思
- 激励你去持续学习和思考
- 学会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
- 一个长期的价值博客是一份很好的简历
然而,即便是天下最好的事情,也不一定非要人人都做不可;正如反过来人人都做的事情也不见得一定是好的一样。我只劝过一个人写博客,并最终以失败告终——从那之后再也不劝别人写博客了。该写的、想写的、能写的人早晚自己会开始动手,不会写的、不想写的、不该写的人(有这种人么?),不写是他们的权利啊。写字,跟很多其他事情一样,某种意义上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
说说我自己的动力好了。
(一)记录、分享、积累
这六个字、三个词,对我来讲已经意义非凡了。人是几乎没记性的动物——如若没有文字的话。要不然历史上不会反复出现同样的惨案。我自己更是如此,在整理过往笔记的时候,经常发出这样的慨叹——如若当初没记下来,很多重要的经验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经验这个东西必须可以重用才能体现价值。有些时候,很多经验在自己身上已经不再有重历的机会了,于是只能通过分享使其价值有机会获得体现。而一切都靠积累,这是铁律。我自己最大的庆幸之一是在而十六岁那年给自己定了个判断行为价值的标准:如若某一行为的结果是可积累的,或对已积累的有所贡献,那么它值得去做,否则,放弃。显然,花点时间精力写博客,对我自己的记录、分享、积累有着非凡的意义。
(二)思考、表达、沟通
于我个人来讲,写字是刺激思考的最佳方式。过去我曾注意到聊天是相当好的刺激思考的方式,有时好主意说着说着就不知道从哪里一下子蹦了出来,甚至可以把参与谈话者惊得目瞪口呆。不过,聊天很奢侈,需要时间、需要地点、最重要的是需要合适恰当的对手——随着年龄的增加,不但这种对手越来越少,与他们碰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也许是因为生活实在难以琢磨与应付。于是,写字就成了不二之选。
表达清楚有多不容易,我是开始讲课才真正明白的。讲课与讲演很不相同,很多的时候讲演为了获得共鸣往往更关注大同,而讲课为了获得效果往往更在意小异。于是为了说清一个意思可能需要在很多表达方法之间甄选最有效的那个,甚至为了万无一失不惜在如此这般之后再换个表达法“啰嗦”一番才算尽职。写博客的挑战在于读者的反应如何作者是没办法知道的——除非读者留言(但即便是读者留言也不一定能够让作者作出正确恰当的判断,比如,一篇文章留言很多,往往并不是因为文章无懈可击,恰恰相反,可能是漏洞太多、表达不清的结果……)。这两三年天天写博客,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表达能力比当年天天讲课时提高了不知道多少个层次。
原本我以为沟通大抵上是每个有哪怕一点点思考能力的人都具备的根本愿望之一。用英文的表达法来说就是:很多的时候良好沟通这东西很可能“even better than sex”。不过,随着认识的人、经历的事儿越来越多,慢慢知道很多人是不喜欢沟通的,有些时候沟通甚至会很危险。我觉得我愿意写博客多多少少与我“话痨”的性格有关。前些年教书的时候,很多同事误以为我是个沉默寡言的人,那是因为我用“讲课”冲淡了话痨的欲望;而最近两年消减我话痨欲望的东西就是写博客了。
(三)价值需要机会才能够体现
其实,做事儿不一定非要有“功利”刺激才去做。因为很多惊人的结果需要偶然的机会作为催化剂才可能发生。我的经验是,写博客的对我产生的诸多好处是在不停地写的过程中发现的,还有一些好处是这些偶然发现被记录下来而后被其它的偶然机会刺激出来的。如若我有足够的智商,竟然可以在没有开始写之前就已经明视这些好处的话,我何必等到两年前才开始写呢?我天天写字并经常把其中的一部分发布在博客上的原因很简单,跟我乐滋滋的学一切可以学的东西一样——“我不知道它有什么用”。然而,用处竟然很多,可以出版、可以买书、可以广告、可以维权……还可以用来做什么?想也没用,该来的时候自然会来。写字罢。
|
0
評論
|
南京是一个坎儿

《南京,南京》海报
《南京,南京》已经上线若干日子了,要让我评论一下这部片子仍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还没有来得及真正去看过这部影片。有趣的是坊间对这部片子的评 论观点迥然不一,有认为陆川是民族主义的爱国者(或者说他是愤青)的,也有认为陆川是汉奸(或者说他是敢于直面历史的丑陋)的,观点完全对立。
而完全对立的观点,用词却同样激烈,彰显自己的论点是何等的无以辩驳。
结论难道真的有那样绝对么?
想起了萨的一位同事,他找了个热情如火又当过团委书记的女朋友,结果我这位颇有些散漫毛病的朋友就不断享受忽而被当作白马王子,忽而被当作癞蛤蟆的神奇待遇。
其实现在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同样一件事,也会同时遭到左倾典型和右倾典型的评价。
想知道日本人怎么想的,只要看一个日本人,就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想知道中国人怎么想的,你就是访问九十个中国人,也没法有百分之一的把握。
每个人有了自己的思维,是中国人在精神世界真正向蓝蚂蚁时代的告别,这其实是好事情。当然,只有我的观点是对的,不免是带了时代的浮躁,这恐怕只有时间才能慢慢洗去。
只是苦了夹在中间的陆川。
这时候倒是有一分钟对这位导演产生了若干的同情。
然而下一分钟萨又赶紧把这种同情收起来,因为刚看到一个更新的评论,评价陆川无论被爱还是被骂其结果都会给《南京,南京》带来人气,按照从受益者中找嫌疑人的警界通则,这样尖锐矛盾的评论,或许正是陆导背后的操纵。。。
于是,同情也不大敢了。
天,我该信什么?我能信什么?
还是抛开影片本身,说说南京吧。尤其是1937年12月的那个南京。
1937年的南京,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耻辱的存在。
这不仅仅是因为那场大屠杀的存在。实际上,世界战争史上大屠杀的情景曾多次出现。例如,迦太基城破的时候,城中二十五万人(一说六十万人),除了五万名年轻女性被卖作奴隶以外,其余全部被杀。
但是,迦太基人是无需为此而感到羞耻的。因为即便在破城之后,迦太基人还同罗马人展开了六天六夜的巷战,战死者达八万五千人。即便是无力作战的迦太基女性,也纷纷剪下自己的长发,作为战士的弓弦,来进行最后的抵抗。
所以,迦太基的城破,历史的评价是 – “悲壮”。
南京的陷落,则远没有这样悲壮,南京战役从11月19日开始,到12月13日城破,满打满算,只有二十五天。12月12日日军攻占中山门,仅仅一天就控制 了整个南京。日军记载,在幕府山中的近万名中国散兵,几乎没有抵抗就被日军缴械。而大屠杀中,那样多的中国青壮年,大多数就如同绵羊一样被拉出去宰杀。
于是,我们一直面临着一个无言的指责 – 这是一个怯懦的民族。我也看到对《南京,南京》的一个评论,认为影片中描述的中国人的抵抗,是臆造和不够真实的。
其实,以我对南京战役的研究,在日方的记载中,中国人在南京城破以后,的确曾经有过相当顽强的抵抗。
日军屠杀最力的步兵第三十六联队,其军官宿舍曾被一名中国人闯入,这个借助夜暗进入日军营地的中国人先后杀掉日军尉官十一名。
在南京安全区设立后,曾有数百名中国官兵自动组织起来,乘夜在市区武装暴动,一度攻陷原国民政府铁道部。根据日方简单的记载,这批英勇的中国军人属于教导总队残部。
直到南京陷落半个多月后,1938年的元旦,仍有中国残兵据守原苏联大使馆顽强抵抗,最后整个大使馆被焚毁。
在今后拍摄类似题材的影片前,我认为导演应该找机会阅读一下日本方面的材料,例如松冈环的《南京战·寻找被封闭的记忆》,在其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对再现当时的真实景象或有极大帮助。
从这些记录看来,中国人并不是一个缺乏勇气和血性的民族。
但是,在下关,在鱼雷营,被排着队屠杀的,也是曾全副武装的中国士兵。
在我所看到的史料中,一个微妙的事实是,中国人在南京陷落后,最没有抵抗意志的,恰好是刚刚城破的12月中旬,当时,大批中国残兵甚至抛弃武器和服装,试 图逃入安全区,他们丢弃在安全区外的军服,正给日军进入安全区搜索杀戮提供了极好的借口。而在大屠杀发生后,抵抗的事件骤然增加,虽然这时候在南京的中国 军民,无论从装备还是从组织角度,进行抵抗的能力都比城破时差很多。
另一个值得回味的历史瞬间,是南京城外最后的阵地雨花台,这里的守军有两个师,88师师长孙元良兵败逃入妓院藏身,87师师长沈发藻更过分,仗还在打这位长官已经抛弃部下化装逃跑了。
87师和88师,是中国陆军当时的两个全德械样板师,最优秀的部队,主官居然如此怯战,可让时人齿冷。
然而,如果细看历史,大家就会发现,沈发藻和孙元良,在庙行和罗店战场上曾在前线冒死督战,也是堪称好汉子的人物。怎么到了南京就不行了?
真的是到了南京就不行了。
如果不理解南京战役的前后情形,就无法理解南京战役的兵败如山倒。
南京战役实际是和淞沪战役紧紧相连的一战,在南京未能守住阵地的官兵,70%是从上海撤退下来的部队,其余则是临时补充的壮丁。这些部队大多在淞沪战场上 已经经过了三个月的血战。在淞沪战役的战场上的中国守军,在11月9日开始撤退,11月19日,日本上海派遣军不顾日政府预先划定的作战区域,开始向南京 进军。
所以,从淞沪战场上撤退下来的中国军队,根本来不及喘息,南京战役就开始了。
按照日方资料,淞沪战役,中国先后出动军队60万,日军出动25万,而且当时蒋介石的嫡系黄埔系各部队几乎全部参战,可说是中日两军主力在抗战前期最大的一次硬碰硬的大血战。
结果是不必隐讳的,国力的差距不是官兵们依靠爱国精神可以弥补的。淞沪战役的失败,已经预示了南京战役的结局 – 以疲惫惊恐的残军,根本不可能守住南京。
我始终怀疑,部署南京的防御,是中方“裱糊”出的一个空架子而已。因为根据日本方面的档案,根据日本军部11月7日给“中支派遣军”的临参命第一百三十八 号命令,限定了日军在华东作战的范围不的越出嘉兴苏州一线。如果中国方面了解日军这一命令而做出防守南京的态势,确有可能与日军在嘉兴苏州一线实现对峙 – 这背后的潜台词是 – 仍然期望着把这场战争限制于局部。
战争爆发前,中国的对日情报工作已经有一定的成就,获得这样的信息是存在可能的。
即便没有获得这个情报,11月26日,德国大使陶德曼还在向蒋介石转达日本对于双方议和的的“广田条件” – 这个条件没有承认满洲国的内容,也没有要求华北自治,所以白崇禧看了当时就反应“那还打什么呢?”
似乎,战争有在此时嘎然而止的可能。
然而,11月19日苏州沦陷,同一天日军“中支方面军”立即开始了对南京的进攻,根本无视限制作战区域的命令。如果这时候中国方面还对日本政府控制军队有 一丝期待的话,那么24日,看到对南京的作战进展顺利,日军大本营随即补发了取消作战区域限制的命令,则彻底打消了中国方面的幻想。12月2日,陶德曼表 示广田的条件已经是过去时了 – 能战方能言和,以中国的军力,当时已经没有这个本钱。
南京城下,9万中国军队和12万日军的会战随即开始,无论装备,士气,补给,训练和指挥,双方都根本不在一个档次,战斗结果可想而知。
连续四个月的恶战,不是弟兄们不抵抗,不是官兵们不英勇,拼到最后,连首都都拼丢了,怎么办?那么多袍泽战死沙场,还是一败再败。这样悬殊的实力,再打还有什么意义?在南京城破之后,经过的中国官兵陷入无力也无心再战,任人宰割的状态,就和奔跑中脱力了的人一样正常。
美国人约瑟夫曾经拍过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片子,中文翻译做《南京梦魇》,我想如果用这个词来形容南京守军当时的状态,也是非常贴切的。
日本曾有老兵回忆在八一五后,在东北的日军也陷入同样的幻灭状态,如同行尸走肉,即便被集体枪决也没人有心力反抗。
南京是一个坎。
在南京之前,虽然宣传上喊得响,在国民政府内部,依然存在着和日军的一战可在较短时间打出结果的念头。甚至寄希望于德国大使陶德曼的调停。
在南京以前,双方的战斗是胜负之战。
在南京以后,特别是南京发生的暴行(这些暴行日本也承认在1938年初就在欧美的报刊中得到了广泛的报道),让中国军民认识到,这场战争不但不可能在短期结束,而且是中国的生死之战!
这是真正的国战,连投降都不可能 -- 战败了不仅是割地赔款,而且是亡国灭种。傀儡的满洲国太遥远,血腥的南京才真正让中国腹地的人们感到了灭国的危险和痛苦。
如同南京此后的抵抗从谷底回升,败退中的中国军队,也重新恢复了战斗的意志 – 那已经不是想在短期内战胜日军的意志,而是依靠中国人的坚韧,维护这个国家生存的意志。
这就是生死之战的含义。
正是南京,让中国的抗日战略真正转向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的主力,除了重建的中央军以外,更多的是用土造麻花手榴弹的川军,连鞋 子都没有的黔军,身背大刀的西北军。。。 就是这些杂牌子军队,在漫长的战线上死死地拖住了日军的脚步。实际上南京之后,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军队的装备,训练比淞沪战争时期都要有所下降。如 果说淞沪战争时期,是一支准近代化军队和一支近代化军队在战斗,此后,就是一支近乎中世纪的军队依靠数量和牺牲抵抗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可是中国人最终顶下来了,没有象无数历史中的文明古国一样灭亡于更加现代化的敌手。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它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于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这是张自忠将军殉国前的遗书,将军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实际的战场上根本看不到胜利的曙光。
投降也是死,南京这道坎,断了求和的路,我们已经没有和平可以期待。
走过南京,中国人终于明白,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了拼死一战,我们别无选择。
这一战没有必胜的把握,但要一直打到我们的敌人先倒下去,或者,一直打到我们变成第二个迦太基,但中国人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会与你讲和!
我们唯一的胜算,就是面对如此野蛮的敌人,文明与我们同在。
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用近乎宗教的虔诚相信 -- 人类的社会,文明终将战胜野蛮。
我们,最终顶了下来。
这就是我们用南京的代价换来的唯一所得。
[完]
|
0
評論
|
【五一献礼】S1专属婚礼应援歌自选集开放下载!!![RF]
于是我就有了做自选集的念头,征集甜蜜蜜的幸福的元气的婚礼应援歌曲!
一个心血来潮的想法总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因为选歌范围太宽泛,最终暂时圈定先做一辑日文歌。基调为甜蜜幸福或是潸然泪下,适合在婚礼现场作为背景乐使用的。
从选歌到投票,得到了很多朋友的鼎力相助。在历经十天的投票结束后,共计有174人参与,375张有效选票!最终选出了14首获得大家认可的婚礼应援歌,结果如下:
引用:
♥ May'n - パパパパーンの歌
♥ GReeeeN - キセキ
♥ 伊藤由奈 - Precious
♥ 山下達郎 - ずっと一緒さ
♥ 美梦成真 - LOVE LOVE LOVE -ENGLISH VERSION
♥ 德永英明 - CAN YOU CELEBRATE?
♥ 桑田佳佑 - 明日晴れるかな
♥ 絢香 - おかえり
♥ 中岛美嘉 - 愛してる(Album Version)
♥ 嵐 - One Love
♥ 滨崎步 - voyage
♥ コブクロ - 永遠にともに
♥ I WiSH - 明日への扉
♥ 小田和正 - 今日も どこかで(会場のみんなとバージョン)
在投票结果揭晓的同时,感言的征集和“自选集”的制作也紧张进行中……
♥ 在策划的过程中荣幸地得到了许多S1的名人(名ID?)的致词,借此机会对S1众们献上诚挚的祝福,希望大家能够早日脱团,找到人生的另一半!
PS:猫踢姐姐还友情提供一个惊天内幕大八卦,哇哈哈哈哈,不看你会后悔哦!!!
♥ 特邀了S1的著名画师,“潘斯特”的缔造者——崇子sama担任“自选集”的封面创作和内页的设计工作。原创的封面,华丽的内页,质量之高直逼正版CD,绝对会给你一个惊喜!崇子虽然感冒ing,但还是很认真负责的在短时间内熬夜完成了任务。直到一小时前,她还在和我进行最后的校对修改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 听说这次的自选集还效仿日本市场的做法,有普通版和初回限定版。初回限定版里的附加内容可是普通版没有的哦,据说连内页也不一样呢?
不过得到的方法……好像要仔细找找才能发现哦……似乎还需要密码……
至此,“自选集”的制作已经大功告成!希望这一份作为“五一”献礼的小小礼物,能够给大家带来桃花运!
民那,来参加婚礼吧!!!

|
0
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