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的通胀

25 四月 2009 時間: 02:21:00

前几天朱老师回国,我送他回家。之前我们聊到的国内教育问题。他说现在奥数简直成了祸害,小小孩子的考题,他,一个英语专业博士生导师,居然不会做。当然我们可以说反正又不是数学系博导,怕什么?但是总的来说,一个小学生做的题目,不应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人都不会做,这怎么也说不过去。

奥数是个特殊的例子,好在还可以选择不上。其它各样的考试,比如升学考试,题目还不一样是越来越难?以前高中的题目,现在属于初中生的题目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是人越来越聪明了?不是。是因为本意要检验学习成果的考试,变成了一个筛选的工具。

考试大抵有两种,一种是将一个人跟一个特定的标准比(criterion-referenced)。比如二位数加减,你会了就会了,不会就不会,达标了就达标了,不达标就不达标。但是目前大部分考试却不是按这个绝对的成绩定胜负,而是把一个考生,放在一个人群里,看你在人群中的分布,从上往下截,或是按平均值和标准差来定一个人的水平,属常模(norm-referenced)型考试。高考就是这种基于常模的选拔考试,分数线不是按照答题对错的绝对值来定的,而是按照在人群中的相对水平来定的。这样的话,人一多,如果选择的数量不变,那么势必会越来越难,通货膨胀于是在所难免。过去或许六十分就万岁,而今95分还挨打,因为同学们也都考90多了。

然而教育本意是要塑造一个人,让人学会一些东西,或是掌握特定的学问、技能、态度,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孔子、叶圣陶、晏阳初能成为教育家的原因,因为他们没有舍本逐末,他们直接发力于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考试却遵循另外一个轨道,不是要考人“会不会”,而是考人“比其他人多考对了多少”。关系到考生命运的不是考题,甚至不是他们对答案的掌握,而是那看得见看不见的千军万马。这样的对比,家长很急很操心,孩子很累很痛苦。

让这种类型的考试主导,会造成教学手段和目的分道扬镳。英语就是个极端的例子,一个考试考得很好的人,其考分和实际使用能力可能毫无关系。因为考试有考试的游戏规则,你把这套规则掌握就好了。那么英语运用能力本身,则又是一套规则。学习规律要求老师使用达标式的测评,但升学却又是选拔式的, 更关注你比其它人多考几分,那么你到底运用能力怎样,这考试体制并不关注。所以一个很极端的情形,可能是所有人相对使用能力都很差(或者都很好),但是大家都考得很好,那么一分上下,就能决定几千人的命运,而实际上,考79的人,说不定运用起来比考80的人还强。

这个问题美国也一样有,比如费思前不久就参加了一个Cogat考试。考试就跟GRE一样,分Verbal, Quantitative, Non-Verbal几个部分,学校的汇报,就是说比同龄的全美所有儿童相比,她在verbal上,分别比百分之多少的小朋友强。这一点各地皆同,但是他们的做法有两个地方值得借鉴:第一,是有个全国的数据库,而不是分州分地区。中国教育不公平,就是各省各有一个自己的标准,如果你不幸生在人口大省,那么算你倒霉,没有什么地域公平可言。北京一个很平庸的考生可以上名牌,河南出色的考生,或许一般本科都上不了。第二,这考试不是这种定胜负的终结性测评(summative evaluation,也是一种帮助学生改进的反馈式测评(formative evaluation. 终结性评估是要决定一个人上还是不上,成还是败,但是反馈式评估是为了让学生改进。其实教育当中,应该越来越多地使用反馈式评估,让人得到不断改进。比如我刚才说的cogat考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终结性考试,因为只有95%以上的学生才可以进入“特殊才能班”,但是它同时也是反馈式评估,因为考完了会出来一个各人的 情况(profile),告诉学生的各方面发展的好坏,以及改进或扬长避短的办法。

说到底,教育到底是要做什么?老师是要干什么?要“传道、授业、解惑”,终极目的应该是让人过一个富有成效的美满人生。和这些目标比起来,现在的考题到底是要做什么?它压根不是考你学会什么了没有,而是要把大部分人考倒,好让小部分人脱颖而出。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现在的状况,是十分失败的。它是一种侧重于让大部分人失败的教育,而不是让大部分人成功的教育。我记得以前我们高中语文老师的一个说法来:现在考题,是要把人一棍子打昏再说。解个什么惑?简直就是在布迷魂阵。

一次性纸垃圾桶

時間: 02:08:00

一次性纸垃圾桶,一共有50层,当满了后就可像图片上一样,抽出来扔掉。它的材料也只能运用到办公室专门扔打印错误、书写错误的纸张了。每次废弃的纸张,扔进去,满了,然后扔掉,再回收,制作成垃圾桶再卖给你,很持续。设计 Riccardo Nannini、Domenico Orefice 和 Emanuele Pizzolorusso


刘佳琳

24 四月 2009 時間: 21:44:00







關於發夢

時間: 10:13:00
首先是關於發夢,無論是好夢還是噩夢,發夢都讓我過了另一個人生,體驗了不同的感覺。但是夢境畢竟是夢境,醒了就沒了,所以醒了也就不要執著昨晚到底發了什麽夢,關於幸福?關於死亡?

好夢自然會有人想要保持記憶,一直保持那個幸福的回憶,噩夢大概是要馬上忘記,不要影響自己現實的好心情,但是這是不能控制的,想要保留的,想要忘卻的,都在醒了之後的幾分鐘之內就慢慢淡忘了。上帝造人的時候想的很多,至少把發夢的記憶留在人腦的皮層,轉眼即逝。

有人會為此抱怨,我也曾經如此,爲什麽夢裡那麼美好的回憶不能留久一點,哪怕一點點,讓麻木在現實生活里的自己有點期盼,有點幻想,有點執著,暫時脫離一下厭惡的現狀。

但是這也是我最近苦惱的,我發的夢我忘記了是好是壞,但是卻很貼近生活,就像剛剛發生過似的,弄的我思維一停滯夢裡的記憶就一股腦的湧出,我就懵了,到底哪些事是夢境哪些事是現實,越來越多的記憶堆積,弄得我神經越來越緊繃,弄不清自己到底做過了什麽?

My god,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原來還是忘卻的好啊,現實里不能忘記的,心裡會惦記,要忘記的不去提及自然也就會淡忘,可是夢境里的記憶是在我思想放空的空擋就如潮水般侵襲。

天都在捉弄我…

107房间:底楼的12个故事

23 四月 2009 時間: 22:04:00

Lyndon Wade拍摄了一家汽车旅馆(Motel)的107房间,一共有12个场景,也就是12批形形色色的房客。通过他们,反映出光怪陆离的美国社会。

他这样写道:

107房间:底楼的12个故事。

客人来来往往。浴室地板上的湿毛巾,床头柜上半瓶的啤酒,没有整理过的床褥,马桶垫上的头发,天花板上的污迹,地毯上的碎屑,墙纸上的破洞。每个客人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留在这里,乱糟糟地等待服务员第二天上午来收拾。一个小时之后,或者一天之后,或者一个月之后,他们就会把这些事,忘得一干二净。

现在,你住进了这间房间。

Room 107: Twelves stories on the ground level.

This is where people come and leave: leave wet towels on the bathroom floor, leave half-full beer bottles on the nightstand, leave the bed unmade, hair on the toilet seat, stains on the ceiling, glitter in the carpet, holes in the wall, leave their lives, a mess for the morning maid. And after an hour, a day, a month, they leave all that they have left.

And you check in.

我觉得,如果他是第一个想到这个创意的人,那真是不简单。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摄影了,而是主动去创造画面。摄影师变成了编剧和导演。没有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细致体验,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一个读者,如果常常看这样高质量的文艺作品,他的眼光和审美就会得到提升,认识世界的能力就会升华。他会体会到很多事情的本质,看清楚人生和社会是怎么一回事。

下面就是这组开创性的摄影作品,是我从作者的网站上转载的,一共16张。显示的版本是800像素的清晰版,点击后可以查看1400像素的高清晰版。如果不能一次性显示,多刷新几次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完)

开始折腾我们的小院子

時間: 18:19:00

这肯定不会是个容易的事儿。不过,我们还是乐此不疲。花了2个下午把之前捡来的那些抽屉给垒成了花台,多下来的错落的堆在一起,这样放花也会多很多层次。目前看起来还不错。如果以后需要调整的话,也很容易,因为都不是固定的。

白晶菊在什么时候都是让人非常喜欢的花。买来很多放进花坛里。立马就有蜜蜂来!

朋友送的一个小装饰,放在花丛里倒是一下子增加了很多生动。

第一次见到鲁冰花,叶子也像花的形状一样好看。

以外捕获拍照的游客。有花有美女,都很赏心悦目阿。

接下来,我们准备再种一些香草种子,既用来绿化也用来烹饪。还买了丝瓜苗和几条小鱼哦,改天拍了贴上来。

杨洋

時間: 17:28:00



















無聲仿有聲 | Powered by Blogger | Entries (RSS) | Comments (RSS) | Designed by MB Web Design | XML Coded By Cahayabir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