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他们不一样”

09 五月 2009 時間: 16:41:00

杨永信那个网瘾治疗中心终于被曝光了。暴利、精神控制、对孩子使用电击……这么个没人性的骗子,却被一些父母当成救星,又被主流媒体捧成英雄。CTMD,幸好网易腰够粗。

然后想起个事来,关于姐姐的女儿。这个姐姐是堂姐,她的事我曾不止一次在博里提到过。自小被母亲抛弃,又在父亲的家庭暴力中长大,有很深的童年阴影。直到后来成家了,有了一个女儿,才真正活得像个人。因为自身没有母爱,她把孩子当成命根子,发誓绝不让女儿受到自己曾经尝到过的委屈。与此同时,因为没文化,无法过好的生活,也对女儿期望很高,发誓要让她成为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

因此可以想象这孩子的成长环境。一方面是无微不至的关注和疼爱,另一方面则是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苛责。姐姐本身收入不高,有了孩子以后,干脆辞职在家专门带她。女儿很争气,小学时基本每次都是班级第一,这也成了母亲最骄傲最值得炫耀的资本。一旦她不小心考丢了名次,她妈妈绝不打骂,但是会不停叹气数落,难过到夜不成寐,当着孩子的面掉眼泪、不吃饭。对于早熟、敏感又好强的孩子来说,这几乎就是精神折磨。于是孩子就真的很努力,比起同龄人要自觉得多。但有一次,她说,妈妈我和你在一起,感觉快要窒息了……

然后她考上了现在这个重点初中,也是我的母校。这所学校是以课业沉重出名的,当年我上学的时候,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被批准可以不用做家庭作业,她则没那么幸运,几乎每天都要学到深夜十二点。在激烈的竞争中,孩子名次下滑的很厉害,不再是第一,甚至跟不上了。——必须说,她在天资方面不算很出色,之前靠的只是比别人更加努力的觉悟。而母亲从小给孩子灌输的那种“要用功,要出人头地”的思想已经扎下了根,孩子便很自觉地,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学习机器。不看闲书,不看电视,不玩游戏,甚至不肯交朋友,怕朋友耽误了自己的学习,去走一趟亲戚要自责很久,因为觉得占用了学习时间。这样的精神负担就算成年人也经受不住,何况是一个小孩儿。几个月前,姐姐打电话给我,对我说,她的女儿对她说,活着没有意思,人生太痛苦了,想自杀……她才十二岁。

顺带还想起来另一个,小姨。她在美国,因为想让孩子受中国教育,把儿子寄养在外婆那里,上国内的学校。结果她儿子差点得了心理疾病,一直念叨着要当班长,要做官,因为那样就可以欺负别人而不是被欺负。这个孩子之前是在美国受的教育,比较单纯,没办法适应国内学校的环境,被欺负也很正常。前年,她把他带回美国,现在这孩子已经完全好了,很优秀,在那边。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部大戏,却很少有人愿意倒回头来,重看一遍。看别人的经历,就觉得很可怕很可怕。回想起来,我居然是在这样的坏境中成长到了这么大,实在也是,很可怕很可怕。姐姐说,你跟她谈谈,劝劝她。要我怎么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根本无力抗拒父母、师长的影响。何况对她而言,倒是老师们说的那些才更实用一些。这里不止是教育制度,还有整个社会对成功的定义与渴望。这女孩进中学的第一堂班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你和他们不一样”。这个“他们”,指的是没考入重点学校的那些。书上说,人生而平等,可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你和“他们”不一样。所有的人都把自己当成猴子,拼命往上爬,深信能够爬到最高处,摘取那唯一的果实。所谓成功,一定要以他人的失败为代价。在他们眼里,世界只是那一棵树。

没法子,真是没法子。到处充斥着攫取和独占的欲望,对金钱、名声、地位……有着类似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贪婪。唯一的期望大概是时间:三代出贵族,仓廪实而知礼节。或许要到几十年后,当那些深植血脉的,有关贫贱、匮乏、不平等的记忆逐渐淡去,我们对于“成功”,对于生活,对于很多人生目标,才能从容抉择,而不像今天这样迫不及待,穷凶极恶。

0 評論

发表评论

無聲仿有聲 | Powered by Blogger | Entries (RSS) | Comments (RSS) | Designed by MB Web Design | XML Coded By Cahayabir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