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快乐问题

20 四月 2009 時間: 18:55:00

前段时间去东京玩遇到了很多国外的背包族,背着个比人还要高的背包在城市里乱闯。为了省钱,好几公里的路都是走着去;为了省钱,都将就着吃泡面;旅游景点的纪念品是肯定不会买的,最多买一张明信片寄回家。很纯粹的个人活动,旅游的目的也不再是为了享受生活,而变成了感受生活。当然这种异地的感受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在享受自在自由的生活。我总感觉有点不理解,但是又说不明白到底我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离开东京那天还遇到了一个澳洲籍的华裔。爸爸跟我讲,两个小孩子都没有在正规的学校上课,上的是网络课程。他还挺兴奋地告诉另一个澳洲人Nic,说网络课程进度更快,也更加自由。就像现在他带孩子出来进行一年环球旅行也不担心拉下课程,只要能连上网络的地方都能上课。爸爸在给两个孩子铺床的过程中,要占用一下6岁小儿子的床位。还很诚恳地征求他的意见,事后还向小儿子道歉。在那一刻,我发现人与人之间观念的不同是如此地显而易见。你说,在国内,老爸会因为侵占了一个6岁小儿子的私人空间而道歉吗?

日本几乎没有小偷,无论是在电车上还是街道上都不用担心手机、钱包被偷。这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很小,很普通的穷人家也不用担心会因为失业而赚不到钱,买不起米。经常在电车上看到一个个主妇们拎着LV的皮包,甚至在百元店或者是业务超市(日本的廉价超市)也经常能看到有人掏出一个精致的LV皮包。说得一点儿也不夸张。日本的人均收入比国内要高出7、9倍,但是在日常支出上,除了餐饮和交通,都跟国内相仿,甚至价格比国内还低。为什么很多洋品牌在国内的价格都要比国际上更高,我们不是发展中国家吗?因为我们整个社会在对待个人价值这个观念上的价值观上是扭曲的。“仇富”和“炫富”社会心理的同时存在就显示了这个社会的人内心是多么不堪和自卑。

为什么70%的留学生不会回国,其实答案显而易见。每一个人都在追逐梦想。有的朴实,就为了吃饱喝足穿好玩好而进行;有的情操高尚,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还有的爬上了马斯洛个人价值金字塔的顶端,想为他人为社会为整个地球做出贡献。这种实现梦想的可能,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美国,都要比在我们自己的国家更有可能。当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的时候,就有人在网上留言说,要把孩子送到美国去读书,三十年后,他就是美国总统的爸爸了。

网上有很多阿青狠狠地批判这70%的出国不归者,拿民族主义或者爱国主义的大旗吆喝。其实归结到底这个选择就在于利己主义还是利人主义,或者是这个选择归结到底就是你到底为什么而活?如果你想清楚了,其实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网络上有一本小众杂志叫做OUT,昨天看到上面写着的一句话: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做自己真正感受深刻的事情。今天在电车上看林夕老师写的《原来你非不快乐》这本书。就突然觉得这种贩卖“个人快乐”的价值观正在风行,时时刻刻都在给你洗脑。很多时候我们都想做一个中庸的人,操着是是而非的答案,寻求着模糊的定位,追逐着虚无缥缈的未来,但生活让我们糊涂的是,很多情况下,问题就很极端。To be or Not to be,“是”还是“不是”,非让你自我了结一下。


0 評論

发表评论

無聲仿有聲 | Powered by Blogger | Entries (RSS) | Comments (RSS) | Designed by MB Web Design | XML Coded By Cahayabiru.com